:
意見回饋

新育成之高產水稻品種有效減少70%甲烷排放量

2025/07/22 @國際

摘要

探討水稻根系分泌物與甲烷排放間的關係,發現延胡索酸及乙醇為其中重要因子,最終研究團隊成功選育高產且低甲烷排放的品種,並證實外施乙醇或oxantel能有效降低甲烷排放量。

示意圖

新育成之高產水稻品種有效減少70%甲烷排放量
新育成之高產水稻品種有效減少70%甲烷排放量

  水稻及作物生長時期,根系會分泌物質提供土壤中微生物養分,而土壤微生物亦會幫助作物吸收養分,此過程中會釋放出甲烷,然而尚不清楚何種根系分泌之化合物與甲烷產生相關。由瑞典農業科學大學(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與中國研究團隊合作,探討植物基因及製造甲烷間的關係,並育成高產、低甲烷的水稻品種。

  研究團隊比較甲烷排放量不同的兩品種,發現甲烷排放量與根系分泌的延胡索酸(fumarate)及乙醇含量高度相關,當根系分泌較多延胡索酸濃度時,土壤中甲烷菌族群量隨之增加,使甲烷排放量增加,乙醇則反之。為驗證此發現,研究人員在水稻盆栽人工添加延胡索酸後,甲烷濃度增加,若添加適量乙醇或干擾延胡索酸生合成之化合物oxantel,則可有效降低甲烷排放量。進一步將高產之優良品種與低甲烷排放量品種雜交,選育出兼具兩優良特性的品系,這些品系平均甲烷排放量減少70%且產量提升至每公頃8.96噸。此外,研究團隊在中國兩地區進行為期兩年的田間試驗,結果顯示施用兩化合物能大幅減少甲烷排放量約60%且不影響產量。

  藉由探討根系分泌物質與甲烷排放間的交互作用,協助選育兼具高產與低甲烷排放的優良品系,新品系目前正在申請品種權,同時,研究團隊與肥料公司合作,探討將oxantel添加於商業肥料中的可行性,期望未來能將相關品種及商品實際落地應用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
【延伸閱讀】 - 改善灌溉技術,減少用水過度耗費及溫室氣體排放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