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專家評析

學者專欄
蝴蝶蘭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2013/02/26
蝴蝶蘭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鄒篪生理事長 農委會企劃處 郭坤峰科長 蘭花產銷協會 高紀清理事長 明星蘭園 林明星負責人 一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簡維佐董事長 台糖精緻農業事業部 袁寶珠執行長 展壯園藝股份有限公司(台大蘭園) 賴本智董事長 世芥蘭業有限公司 馮文義經理 台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劉祐甫副董事長   財政部關稅總局資料獲得2011年度蝴蝶蘭之出口值28億9,258萬元,約占整體花卉出口產值之55.98%,2012年初估其產值約達39億元。因過去對蝴蝶蘭產業產值的界定也多以最終產值,對於過程中的產值並沒有相關調查,所以本研究透過專家判斷與出口狀況的比對確認樣本之代表性。因「精緻農業」為高品質農業,亦即資本技術密集、品質優良、符合衛生安全要求、具市場潛力,又能兼顧維護生態環境之農業。在此前提下,蝴蝶蘭產業惟逐漸朝向以科技化、精緻化和企業化模式經營,才能具有國際競爭力。本研究調查國內主要的49家蝴蝶蘭企業對產業的預期與人力需求,並經主管機關與產學研界共同確認本研究樣本的代表性。這些公司業務範疇涵蓋蝴蝶蘭育種、育苗、栽培、切花生產與盆花銷售等項目。在高階人力供給方面,本研究透過核心系所(園藝系)之系辦協助統計應屆畢業生流向蘭花產業之人數動向,並同時進行校園意願者抽樣調查。   在人力供給與需求的推估上,本研究結合「專家意見法」與「問卷調查」等兩階段的方式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大多數業者對中長期市場發展仍抱「持平」態度。而短期蝴蝶蘭景氣預測主要受到國際外銷市場開拓、主要市場經濟情勢、消費者喜好、防檢疫技術、栽培技術/設施技術與海運保鮮技術等影響。長期景氣則以能源價格、氣候變遷、生產基地成本與競爭者能量等因素影響為主。   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業主對技術管理類與駐外技術人力兩項職能人力最需核心科系,學歷以大專生以上為主,在招募上除前述兩類職能外,尚包括經營管理類人力有招募困難之瓶頸。另外蝴蝶蘭仍部份屬勞力密集產業,因此企業人力需求上其中低階基層人力大約占7成。在人力供給調查顯示核心系所之應屆畢業生流向蘭花產業之人數約占所有應屆畢業生之17 %。透過研究團隊進行產業說明會後,調查學生畢業後投入蝴蝶蘭產業之意願度為54.59 %。意願投入蝴蝶蘭產業之學生其背後因素主要為對該產業前景看好,以及自身能力勝任與成就感等考量。調查結果另顯示有意願畢業投入蝴蝶蘭產業之人才,主要欲應徵的工作性質以技術管理類為主,其次為經營管理類與駐外技術人員;受訪學生表示若能順利進入該職場,因應中小型蝴蝶蘭企業用才多元化之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欲增加之工作技能為產品設計規劃,其次為包裝儲運與廣告企劃等技能。【延伸閱讀】印度未來將擴大與以色列在農業與生物技術發展上之合作   在人力供需推估上將結合產業需求與供給的資料,結果顯示中高階人才部分,以樂觀景氣看待102至112年,推估每年投入84人,其供需之間仍有中高階人力缺口,但若持平景氣而言,中高階人力缺口不大,產業人才問題主要可能會在「學用落差」之重點。就基層人力部分,若以持平景氣看待,基層人力缺口每年平均約189人左右。   在蝴蝶蘭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上,本研究透過業界專家共識,認為蝴蝶蘭產業結構須轉型,以農企業帶領小農戶成長,提升花卉產品品質,才能以MIT的台灣品牌揚名國際。另外業者強調蝴蝶蘭組培自動化作業、瓶苗與成花(中間育成)的規格化、產學建教合作與技能認證、產業上中下游資源的水平整合、海外行銷人才需求等主管機關須重視之議題。屆於此,在人力政策方向之建議,本研究顯示人力缺口或是學用落差現象,或可透過人才培育、培訓、留任、延攬等政策措施加以彌補。   本研究透過各部會對於精緻農業或產學人才培育之現行措施蒐整,提出適用於蝴蝶蘭產業之可能人才育、訓、留、攬策略供決策單位參考,包括善用各部會現行人才培育方案資源,在人才培育方面,以建立人才共需調節機制,培育具專業與國際性移動人才為目標,包括: 學校招聘業界講師在農學院等核心科系增設跨領域課程包括RFID資訊管理、競爭經營與分析、行銷品牌與國際行銷談判等實務課程; 可透過跨部會產學合作資源,成立碩士專班或產學聯合申請方案,聘用中高階人才,提升人才產業技能訓練或實務經驗操作; 加強鼓勵學校辦理產業專題講座; 持續加強各院校提供產學建教合作管道,並設計較長時段(6個月以上)之產業實習學分; 推動MIT產學聯盟人才誘導機制,讓產業走進學校,建立「課程學分」、「教學設備」、「實習場域」之完善平台; 推動實習媒合平台計畫,媒合大專院校學生於寒暑假時間至法人機關及研究單位打工體驗; 鼓勵廠商參加研發替代役人才招募,提供役男在服役的同時也開發未來工作機會,讓廠商增加人才進入的管道。   在人才培訓方面,以培訓具社會適應力之跨領域人才為目標,包括: 落實教考訓用合一之人才培育,強化證照的舉辦與效用; 善用國科會對人才補助獎助學金方案與相關配套,協助學校或是產業的人才至產業國外有名學研機構(與蘭花產業有互動為主)研習; 持續鼓勵產業或是學校環境招收外籍人力或學生,建構雙語交流環境,增加本國學生說外語的信心度和語言能力; 產業對於政府所舉辦的相關研討會,設計鼓勵措施,安排人才利用公餘時間參加進修。   在人才留任方面以強化跨領域知能,重視自身對社會責任的承諾型塑適應社會的軟實力為目標,其包括: 產業鼓勵人才在外取得相關技能證照,取得給予加薪之誘因; 善用國科會與教育部人才培育方案,提供產業人力至海外機構培訓之優惠補助; 透過課內外學習活動,強化學生軟實力的型塑。   在人才延攬方面以建構國內雙語友善環境,鬆綁現行各項法規並檢討移民政策,消除在延攬境外傑出人才所形成之障礙為目標,包括: 鼓勵業者善用104、1111、518人力銀行或全國就業e網(免費刊登)等管道刊登求才廣告; 強化政府定期透過校園進行產業發展宣導說明會; 設立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資訊通報系統; 善用經濟部所建置之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網站結合,協助企業招攬國外人才來台服務; 增加企業在網路上的能見度和豐富網站內涵; 有條件鬆綁引進海外白領外籍人士須於海外工作滿兩年之規定,以因應新興產業或產業轉型發展初期所需,以彌補國內尚無法自行培育大量國際經營管理人才。   對於基層人力部分,本研究透過專家調查結果,顯示產業界對於基層人力運用,因蝴蝶蘭產業在組培作業多半需要基層人力投入,但該工作內容並無讓畢業生有太多前景或升遷管道,因此人力流動率相對較高。因此本研究建議: 應以較佳福利作為留任重複性作業人力的措施之一; 引入自動化系統管理大規模之蘭花生產,藉此解決基層人力投入不足的問題; 針對基層人力問題,最近政府(勞委會)已開設新移民工作專區,並開始著手開辦新移民專班職業訓練計畫,或可解決產業基層人力問題; 中低階人力之培育應做好證照的考用合一制度; 持續鼓勵教育部辦理技職在教育方案資源有助於技職體系人力職能培育。   以上人才政策措施希望能透過主管機關討論篩選過合適的方案進行推動,俾利於台灣蝴蝶蘭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報告檔案: 研究報告_蝴蝶蘭產業人力需求分析_20130105TA4
石斑魚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2013/02/26
石斑魚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國立海洋大學 李健全講座教授 漁業署養殖組 繆自昌組長 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 黃徹源執行長 慕洋生技有限公司 楊惠郎總經理 群海科技公司 林興瑞董事長 全興國際公司 吳寬裕副總經理 中華海洋生技公司 戴章皇總經理 1111人力銀行 金仁企劃長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鄭安倉教授 海洋大學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暨檢驗中心 冉繁華主任 龍佃海洋生物科技公司 戴昆財董事長 盛洋冷凍食品公司 蘇國泰董事長   財政部關稅總局資料獲得2011年度石斑魚之出口值36億6千萬左右,考慮內銷市場石斑魚總產值約為52億元,2012年初估其產值約達63億元。因過去對石斑魚產業產值的界定也多以最終產值,對於過程中的產值並沒有相關調查,所以本研究透過專家判斷與出口狀況的比對確認樣本之代表性。因「精緻農業」為高品質農業,亦即資本技術密集、品質優良、符合衛生安全要求、具市場潛力,又能兼顧維護生態環境之農業。在此前提下,石斑魚產業惟逐漸朝向以科技化、精緻化和企業化模式經營,才能具有國際競爭力。本研究調查國內主要的19家石斑魚企業對產業的預期與人力需求,並經主管機關與產學研界共同確認本研究樣本的代表性。這些公司業務範疇涵蓋石斑魚育種、育苗、養殖、資材開發與活魚銷售等項目。在高階人力供給方面,本研究透過核心系所(水產養殖系)之系辦協助統計應屆畢業生流向養殖漁業之人數動向,並同時進行校園意願者抽樣調查。   在人力供給與需求的推估上,本研究結合「專家意見法」與「問卷調查」等兩階段的方式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大多數業者對中長期仍抱「持平」態度。而短期石斑魚景氣最重要的因子,主要為替代魚種之因素;在民國105至112年則以國際競爭、周邊產業群落興起、育種與病害防治技術之突破等因素。   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除了人事行政與基層人力以外,其他職能上業主最需核心科系投入,技術管理類人才學歷以碩博士為主,其他職能以大專生為主(基層人力除外),在招募上駐外技術人員相有困難並希望由海外招攬人才之需求。另外企業基層人力需求上其中低階基層人力大約占21%。在人力供給調查顯示核心系所之應屆畢業生流向養殖漁業之人數約占所有應屆畢業生之14.2%。透過研究團隊進行產業說明會後,調查學生畢業後投入石斑魚產業之意願度為62%。意願投入石斑魚產業之學生其背後因素主要為對該產業前景看好以及薪資福利等考量。調查結果另顯示有意願畢業投入石斑魚產業之人才,主要欲應徵的工作性質以技術管理類為主,其次為經營管理類與駐外技術人員;受訪學生表示若能順利進入該職場,因應中小型石斑魚企業用才多元化之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欲增加之工作技能為產品設計規劃等技能。   石斑魚產業發展趨勢上,本研究透過專家會議討論顯示石斑魚產業結構須轉型,以農企業帶領小漁戶成長,提升石斑魚產品品質。短期規劃以台灣既有的育種育苗優勢,引導國際石斑魚養殖之規格標準,讓台灣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中心,強化技術資材整體輸出之服務經營模式,以提升MIT品牌之產業附加價值。另外業者強調冷凍食品加工自動化作業、魚苗的規格化、產學建教合作與技能認證、資材開發人才、經營管理人才、駐外行銷人才需求等主管機關須重視之議題。屆於此,在人力政策方向之建議,本研究顯示人力缺口或是學用落差現象,或可透過人才培育、培訓、留任、延攬等政策措施加以彌補。本研究透過各部會對於精緻農業或產學人才培育之現行措施蒐整,提出適用於石斑魚產業之可能人才育、訓、留、攬策略供決策單位參考,包括善用各部會現行人才培育方案資源,在人才培育方面,以建立人才供需調節機制,培育具專業與國際性移動人才為目標,包括: 學校招聘業界講師在農學院等核心科系增設跨領域課程包括產品設計與規劃、供應鏈管理、經營管理與國際行銷談判等實務課程; 可透過跨部會產學合作資源,成立碩士專班或產學聯合申請方案,聘用中高階人才,提升人才產業技能訓練或實務經驗操作; 加強鼓勵學校辦理產業專題講座; 持續加強各院校提供產學建教合作管道與相關配套,並設計較長時段(6個月以上)之產業實習學分; 推動MIT產學聯盟人才誘導機制,讓產業走進學校,建立「課程學分」、「教學設備」、「實習場域」之完善平台; 推動實習媒合平台計畫,媒合大專院校學生於寒暑假時間至法人機關及研究單位打工體驗; 鼓勵廠商參加研發替代役人才招募,提供役男在服役的同時也開發未來工作機會,讓廠商增加人才進入的管道。   在人才培訓方面,以培訓具社會適應力之跨領域人才為目標,包括: 落實教考訓用合一之人才培育,強化證照的舉辦與效用; 善用國科會對人才補助獎助學金方案與相關配套,協助學校或是產業的人才至產業國外有名學研機構(與養殖產業有互動為主)研習; 持續鼓勵產業或是學校環境招收外籍人力或學生,建構雙語交流環境,增加本國學生說外語的信心度和語言能力; 產業對於政府所舉辦的跨領域學程,設計人員進修鼓勵機制。   在人才留任方面以強化跨領域知能,重視自身對社會責任的承諾型塑適應社會的軟實力為目標,其包括: 產業鼓勵人才在外取得相關技能證照,取得給予加薪之誘因; 善用國科會與教育部人才培育方案,提供產業人力至海外機構培訓之優惠補助; 透過課內外學習活動,強化學生軟實力的型塑。   在人才延攬方面以建構國內雙語友善環境,鬆綁現行各項法規並檢討移民政策,消除在延攬境外傑出人才所形成之障礙為目標,包括: 鼓勵業者善用104、1111、518人力銀行或全國就業e網(免費刊登)等管道刊登求才廣告; 強化政府定期透過校園進行產業發展宣導說明會; 設立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資訊通報系統; 善用經濟部所建置之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網站結合,協助企業招攬國外人才來台服務; 增加企業在網路上的能見度和豐富網站內涵; 有條件鬆綁引進海外白領外籍人士須於海外工作滿兩年之規定,以因應新興產業或產業轉型發展初期所需,以彌補國內尚無法自行培育大量國際經營管理人才。   另一方面,對於基層人力部分,本研究透過專家調查結果,顯示石斑魚產業養殖戶的基層人力有高齡化現象,另因長期在水土資源有限情況下,設計良善配套措施與鼓勵機制,讓企業境外生產或可解決部分人力問題。另外傳統養殖工作內容並無讓畢業生有太多前景或升遷管道,因此人力流動率相對較高。因此本研究建議: 應以較佳福利作為留任重複性作業人力的措施之一; 媒合企業與養殖戶進行契作,引入工業管理系統進行養殖生產,藉此解決基層人力投入問題; 針對基層人力問題,最近政府(勞委會)已開設新移民工作專區,並開始著手開辦新移民專班職業訓練計畫,或可解決產業基層人力問題; 中低階人力之培育應做好證照的考用合一制度; 持續鼓勵教育部辦理技職在教育方案資源有助於技職體系人力職能培育。   以上人才政策措施希望能透過主管機關討論篩選過合適的方案進行推動,俾利於台灣石斑魚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報告檔案: 研究報告_石斑魚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因應世界潮流之我國農政策略及農業生技研發建議
2013/02/25
因應世界潮流之我國農政策略及農業生技研發建議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蘇仲卿名譽教授   我們必要注意的有關農業最新世界潮流有:(1) 包括農產品的國際貿易自由化;(2) EU管制GMO開始鬆綁。   二月下旬日本首相安倍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會談中,針對日方「有設定領域不開放」的條件下,日本願意參與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協商程序的建議,獲得美方以公報發表同意之事,成為日本媒體的頭條新聞。日本的工業界有強烈參加TPP的意願,但是,農業界強力反對全面開放農產品市場,尤其是稻農,其情況與我國相似。   我國與日本一樣,稻米已經不是唯一的主食作物,但是,依據永續國土經營的立場,是絕不能廢棄的傳統農產。因此,日本將要走出的TPP路線可以作為我國談判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最佳參考。【延伸閱讀】數據統計看出日本農業面臨的挑戰   因應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只有以農業經營型態的轉變而提升農民收入而無他,已在前文說明。為提升農業生產鏈的附加產值,必要採取的策略為農作物及其加工品的精緻化。其中,可發揮我國高科技能量而獲得最高利益者,應是分子農場與牧場體系的建立與運作。去年的諾貝爾獎生理與醫學項得主發明的iPS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技術,有可能發展為優良家畜及GM家畜的複製技術。利用iPS細胞的動物複製,應是我國生技專家立即着手的研發項目。此外,優良GM種苗與無後代GM魚苗之生產,將成為高價農產出口品。
蘇仲卿 名譽教授
蘇仲卿 名譽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