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專家評析

全部評析
蔬果的散裝貨櫃物流技術
2016/12/01
蔬果的散裝貨櫃物流技術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系  李宗儒(濬紳) 教授/廖瑋慈 蔬果散裝貨櫃是推翻以往需大批輛進出貨的概念,可以以小包裝、有效率的方式運送。而台灣的環境屬於地狹人稠,農地屬零碎型,較少有持有大片土地的情況,所有的農作物單人產量皆不高,每位農人都是產量不大,以往在物流上面多是靠商人的整併,依照市場需求,向農民收購,統一的進、出口,才能符合貨櫃規模。台灣是中小企業為主的生態,大批量的進出貨對於這些小規模的公司常常是一種沉重財務負擔。在上述背景下,對蔬果的散裝貨櫃物流技的開發有以下四點評論:   壹、經營成本的下降: 以往物流的計價單位以較多全貨櫃方式,使得企業無法以小單位的方式進出口貨品,致使物流成本過高,如果以全貨櫃的方式進行進出口,則需須與別人合資進行拆櫃和併櫃,但在拆櫃與併櫃的過程中,將面臨不斷的貨品在貨櫃中進進出出,最常會發生冷氣外流的問題,以致無法做好溫度控管,對於蔬果產品而言即便是短暫的溫度變化,都會衍生產品質變的問題,進而造成產品品質不佳的情況。散裝貨櫃的物流技術出來後,無論是進貨或者是出貨皆可以少量方式,也無須與他人併櫃與拆櫃,更能確保在運送時產品品質穩定性。除此之外,對小規模公司而言,物流成本下降,在貿易資金上的運用會更有彈性。且農民將不在需要完成倚賴商人做銷售,可以自產自銷的方式販售,減少中間商剝削,能直接獲得更多的利潤。   貳、貨櫃重量下降,增加女性獨立創業的可能: 以往多以鐵製棧板與上蓋的貨櫃,物流包裝上的既定印象中的粗重工作,女性多無法獨擔重任,故公司皆須請男性代勞此方面的工作,過往的環境中,創業也大多是夫婦一起,極少單身女性獨立創業,此障礙是其中一個成為阻礙女性獨立創業的絆腳石。而現今的散裝貨櫃的棧板與貨上蓋材質以塑膠替代,使得物流包材的重量大幅下降,女性已有能力獨立勝任此工作,不再需要仰賴男性,將降低女性獨立創業的門檻,政府如果多加推行,有助於營造友善的女性創業環境。   參、輕巧且可重複使用的棧板對環境友善也降低成本: 以前會以瓦楞紙箱替代沉重的鐵製棧板,瓦楞紙箱的一個缺點是他不可重複利用,而塑膠棧板同時解決了棧板過重及不可重複使用的兩項缺點,不只環保,也能降低成本。而且棧板與上蓋運回也可將體積縮回原先的的七分之一,置放於倉庫時相較於瓦楞紙箱也能較不佔空間的收納,在運回成本上,也不會需要太高的費用。如此環保的運送方式可以使地球的資源使用的更有效率,瓦楞紙箱廠商看到如此的潛在商機,可思索自己的轉型之路。   肆、整櫃的需求下降,致使價格下降,消費者為最終贏家: 對於蔬果產品,大多都是小運量配送到各點,所以當廠商可以選擇散裝貨櫃時,大多都會採用散裝服務,蔬果業者對於全貨櫃的需求量將會下降,此時市場全貨櫃的供給者大於需求者,致使全貨櫃的均衡價格的下降,廠商的物流成本將可降低,可將費用花費在提升產品品質,或者直接反映在售價,消費者將成為直接受惠者。   結語 蔬果的散裝貨櫃物流技術發展對於世界是一大利多,站在商人的角度可以降低成本,進而提升品質或降的售價,消費者進而受惠。運送的方式既環保又輕巧,一來能給消費者正面形象,二來可營造友善的創業環境,使得女性創業的門檻大幅下降。
李宗儒(濬紳) 教授
李宗儒(濬紳) 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
快速城市化下 「氣候智慧型糧食供應鏈體系」日趨重要
2016/12/01
快速城市化下 「氣候智慧型糧食供應鏈體系」日趨重要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張靜貞教授   根據國際糧農組織(UN FAO, 2009)的推估,至2050年全球人口將由現在的73億人增加到97億人,而這增加的24億人並不是平均地散布在農村各地,絕大多數都因工作需求而往城市地區集中,導致快速的城市化( Rapid Urbanization)。而這快速城市化的現象在亞太地區特別嚴重,屆時全球的22個超級城市有13個在亞太地區,印度孟買市人口將達四千兩百萬,為世界第一。我們鄰國菲律賓的馬尼拉市人口將增加到二千四百萬,比整個台灣人口還多,排名世界第十二位(Global Cities Institute, 2014)。   在自然資源有限、極端氣候衝擊、城市居民飲食嗜好與習慣急遽改變下,如何養活這些聚集在城市的龐大人口,特別受到APEC 糧食安全部長們的關切。甫於秘魯落幕的APEC 糧食安全部長會議通過「皮烏拉糧食安全部長宣言」,當中特別強調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光靠糧食增產是不夠的,還需一個公平且有效率的糧食供應鏈體系(APEC Food System)。   歐盟「展望2020計畫」(HORIZON 2020)有關糧食與營養安全議題的研究重點,已經由過去強調生產型農業(Production Agriculture)的框架,延伸擴大為包括生產、批發、加工、倉儲、物流、量販、超市及消費的「永續糧食供應鏈體系」(Sustainable Food System),其所涉及資源與環保議題均非勢單力薄的農民所能獨力解決,必須引進創新的供應鏈軟硬體科技,也必須進行跨部會的整合,排除現有法規的限制,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途徑。   另外,這糧食供應鏈體系中有多少農業從業人員(包括農漁民、加工運銷業者、檢驗檢疫等)及相關利益關係者(Stakeholders)的小心呵護,而這種綿密鏈結關係是建立在彼此互信的基礎上,但也很容易受極端氣候變遷,甚或政客所謂「菜蟲」的挑撥而造成斷鏈。   居住在城市的消費者是否清楚了解,農產品運銷過程(包括集貨、分級、儲藏、加工、包裝、運輸、買賣、運銷金融、風險負擔等)比工業產品更為複雜、冗長,且風險更高?每天凌散於全台各產地小農的果菜,如何透過公開、公正、確保食品安全的糧食供應鏈體系,全年無休地滿足居住在台灣六都眾多消費人口的需求?這的確是個龐大工程,但同樣也潛藏著無窮的商機,更提供居住在都市週遭眾多人口就業與創業的機會。   為對抗全球變遷與氣候異常,政府除了確保糧食供應無虞外,也要正視城市居民飲食嗜好與習慣的改變,施政重點應由偏重上游的「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擴大至跨部會「氣候智慧型糧食供應鏈體系」(Climate-smart Food Supply Chain System)。上游生產端的氣候智慧型農業(例如智慧農業4.0所強調的精準農業、設施農業、耐旱耐淹耐雨的育種等)固然重要,但中下游與供應鏈端的科技研發、食品安全檢測設備之投資與大數據資料整合與管理也不容忽視。   台灣美夏秋颱風過境,往往造成主要產地農損與蔬果價格暴漲,地方農業氣象失準、果菜倉儲管理失靈、果菜進口商比中央氣象局的預測還利害等謠言滿天飛,連果菜批發市場也不能倖免,被貶抑成菜蟲、菜商大賺災難財,讓小農的血汗錢賠光光,好像是「市場失靈」,煞有介事。其實,在快速都市化、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我們應多觀察並學習歐盟的經驗,揚棄過去過度強調生產型農業的思維,應強化跨部會「氣候智慧型糧食供應鏈體系」的建立與有效管理,研擬更開放且包容性的農產品貿易政策,並透過APEC的平台與各會員體結盟,共同來降低氣候風險造成的衝擊,才是因應氣候變遷、福國利民的上策。
張靜貞 教授
張靜貞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畜牧業起何作用?
2016/12/01
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畜牧業起何作用? 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  林俊臣  執行長  2014年10月,聯合國轄下的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UN Committee on World Food Security)要求其糧食安全和營養高級別專家組(The High Level Panel of Experts on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就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編寫一份報告,提交該委員會於2016年10月召開的第四十三屆全體會議,內容主要針對畜牧業可以發揮的作用加以探討。這篇名為《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畜牧業起何作用?》的報告,係就如何加強畜牧部門對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的貢獻提出建議,因其考量點遍及國家、政府間組織、私有部門及民間社會組織等不同層面,涵括的範圍非常完整,因此是ㄧ篇值得各界ㄧ讀的報告。  本報告將能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可持續農業發展界定為:「可持續農業發展指有助於提高農業和糧食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加強抵禦能力、保障社會公平/責任的農業發展,以保證每個人都能在當前和未來實現糧食安全和營養」。由於畜牧部門是農業和糧食系統發展的有利推動力,能在全球引發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變革,是瞭解整體可持續農業發展相關問題的一個切入點。正如本報告標題所示,其內容側重於畜牧業,因為它發揮著重要而複雜的作用,為可持續農業發展做出貢獻,從而實現糧食安全和營養。茲將報告中所提之各項建議,值得國內參考的部分臚列如下: ㄧ、各國應因地制宜提出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具體途徑,此則有賴於加強各利益相關團體之間的對話、協商與協力合作。研商之主題應聚焦於如何將畜牧系統對實現糧食安全和營養做出的貢獻,並納入本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戰略。各項政策、戰略和計畫都應考慮到不同飼養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這些系統的動態變化特性。同時應提高可持續農業發展、糧食系統、衛生、社會保護、教育和營養相關政策和計畫之間的一致性,以及相關機構和部會之間的一致性。 二、將農業,包括畜牧業、飼料和相關技術問題,納入區域和多邊貿易規範和政策,以推動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各國政府、生產者組織、私有部門和民間社團應制定合理的國家、國際食品安全和品質標準,在動物源性食品和畜牧飼料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將可持續農業發展納入考量,並提供必要的資源加以執行。 三、針對保護、保存家畜禽遺傳資源和推動資源分享各國、政府間組織、糧食生產者、私有部門和研究機構提出建議,採取行動減少原生境和基因庫中剩餘生物多樣性的遺傳遭受侵蝕,促進承認和保護小規模經營者和土著人民的家畜禽遺傳資源以及與這些資源相關的知識,包括他們對誰應獲取這些資源以及誰能公平分享到利用資源所產生的利益的決定權;進一步創造條件改善家畜禽遺傳資源獲取及家畜禽遺傳資源相關利益的公平分享。 四、在加強家畜疾病監測和防治方面,本報告建議各國政府組織應落實「同一個健康」的相關措施,以加強畜牧系統中的疾病監測和應對;開展各種合作關係,對跨界疾病和新型人畜共通疾病進行透明的早期預警報告;為確保遵守國際和國家法規、改善動物衛生和福利提供充分的資金和技術支援。 五、畜牧生產可在多種多樣不同的農業系統中開展,包括粗放型(如反芻動物的放牧或家禽和豬的放養);集約型(在圈欄中使用精飼料飼養幾千頭牲畜);或介於二者之間的各種中間型。為評價和應對飼養系統的多樣性及其相關挑戰,本報告共討論小規模混合系統、放牧系統、商業化放牧系統、集約化畜牧系統等四大類畜牧飼養類型,其中在台灣最普遍採用的是集約化畜牧系統。針對該系統面臨的特殊挑戰,本報告建議採行的措施中,值得我們參採的包括: (1)在整個食物鏈中開展生命週期評估,以確定增產方案,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和對能源、水、氮和其它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 (2)通過對畜群和家畜個體表現進行監測,提高技術效率; (3)利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準則和私營部門相關措施,通過對集約化系統中不同物種推廣良好生產規範,改善動物衛生,並確立嚴格的實施標準; (4)在畜牧生產中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5)在不同層面和農民組織共同開發創新性方法,包括通過技術創新,推廣將糞便作為有機肥料,將作物副產品或殘餘物和廢料作為飼料。    國內很少關注「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這項議題,希望這篇報告能引發政府機關、生產者組織、私有部門和民間社團的重視,將與生活、生產、生態有密切關係的農業,尤其是畜牧業,導向可持續發展的健康方向。
 林俊臣 執行長
林俊臣 執行長 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
放下草蝦王國的口號,面對臺灣蝦類養殖產業的未來
2016/12/01
放下草蝦王國的口號,面對臺灣蝦類養殖產業的未來 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  陳秀男 終身職特聘教授   正當提筆寫本文前接到臺南市就業服務實施計劃分享交流會的通告,內容提到重返草蝦王國的標題,對我們長期關心臺灣水產養殖產業的人來說,實在感到太不可思議;因此就先從“草蝦王國”的議題,來開啟本文有關蝦類養蝦的各項論點。臺灣的草蝦養殖曾經在1980年代在量產及技術冠於全世界,而曾被稱為“草蝦王國”,是有其歷史淵源的;臺灣在1980年代領先全世界的研發草蝦的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帶動全世界蝦類養殖的這幾十年的風起雲湧,至1987年臺灣草蝦養殖的年產量高達約8萬公噸,在當時估計佔全世界養殖草蝦一年產量尚不到20萬公噸,以小小面積的臺灣年生產量佔全世界養殖草蝦幾乎一半的氛圍下,不但震驚全世界,不被稱“草蝦王國”都困難,但是在當時臺灣是集所有的鹹水或半鹹水養殖池約1萬餘公頃的面積來養蝦,根據我們過去的觀察紀錄顯示:在當時所有運用來養蝦的蝦池,都是非常適合草蝦成長的“新環境”,所以在1984至1987幾年內草蝦的養殖成績幾乎只要蝦苗進入養殖池,就沒有不以6至7成甚至8成以上的存活率至收獲期的,在當時養蝦被喻為“黃金產業”實有因由。但好景不長,這些養蝦池經4至5年的使用後,水質及底質環境逐漸的優養化,竟造成1987至1988年一年之間草蝦產量突然下降至原產量的五分之一,幾乎嚇壞包括臺灣在內的全世界養蝦人。其實這個現象也非只臺灣的獨發事件,往後我們透過在各國輔導養蝦及進行調查的機會,逐漸了解自從高密度養殖蝦技術發展開來後,在東南亞諸國甚至中南美洲的養蝦國到最近新興養蝦國的印度,幾乎歷經3至4年使用的養蝦池,若不設法處理養殖環境的優養情況、改善除污及加置增氧設備,幾乎是1987至1988年臺灣養殖蝦大量死亡事件,會在世界各地不停翻版、複製;這個現象在在的說明了蝦類養殖的成功與環境的經營努力程度絕對成正比。   1985至1986 年正當農委會在進行大幅規劃,擬將宜蘭建立成為臺灣最大的養蝦專區,即將完成大型進排水門及供水道建設的當兒,卻逢1987年的養殖蝦大量死亡事件突然發生,在農委會召集專家研究後,不得不忍痛把所有計劃擱置,雖然當時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參與規劃的人員皆覺可惜,但現在看來卻也不失明智之舉。   2000年後,全球蝦類養殖產業急速起飛,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2014年全球漁業與水產養殖統計資料顯示:全球養蝦產量在2014年突破458萬公噸產量,產值高達235億美金,到2016年更達約500萬公噸,產值達300億美金。南美白蝦的產量更在2014年首度突破全球養殖蝦類產量的80%,但草蝦產量卻由2008年全球養殖蝦類總產量的21%衰減到只剩13%。蝦類養殖技術經這二、三十年的衝擊,草蝦在臺灣目前並非不能養殖,卻因草蝦養殖量產成效不如白蝦,加上近幾年來收成蝦處理技術的進步,使白蝦的商品品質與草蝦相比並不遜色,在交易商場上等白蝦每尾25公克可售至每公斤25元美金,草蝦的底棲生長特性限制了它量產的目標,草蝦養殖目前在臺灣的生產量每年約在5至6百公噸之譜,以臺灣目前的量產技術,根本不需畫蛇添足的控制病毒感染,運用抗病毒蝦就可以做到,也就是說從養殖技術來評估,目前在臺灣養殖者是有草蝦單養的能力。從1988年來不斷研究與調查,我們的成果顯示:過去養殖蝦的大量死亡並非完全肇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而是起因於蝦池長期的水域環境及餌料等有機物造成的優養而致。本人多年來的研究也認為養殖蝦沒有絕對病原(Definite Pathogen),而只有機會性病源(Opportunistic Pathogen),如弧菌只有在水底質惡化的時候才會引發所謂的“疾病”,當然連帶可能發生養殖蝦的死亡。但養殖池在水質、底質良好的狀態下沒有任何一種寄生或感染的病毒或細菌有使養殖蝦一刀斃命的能力。根據我國農政單位的統計,臺灣目前可供養蝦的養殖池面積最多不超過一仟五百公頃,若全數養殖草蝦成功(每公頃每年8公噸),一年的收成也不過是一萬二仟公噸;以目前全世界草蝦養蝦一年收成量是63萬餘噸來估算,臺灣全年草蝦若達最高產量也不過全世界伍拾分之一強,又如何奢望重返“草蝦王國”?重返“草蝦王國”這種不切實際的宣傳如屬商業宣傳,倒無傷大雅,但由學術界提出,深恐誤導效應的加深,不得不提出指正。目前養殖草蝦最多的國家是越南、印度、泰國及印尼,估計每年各有超過6至10萬公噸左右的生產量,但這些國家的執政者、研究者及養蝦者皆深深的體認蝦類生產是環境優養化代價所換來的,他們從來不提自己是“草蝦王國”;尤其印尼目前大幅利用天然紅樹林大潮差地區,以低密度養殖大型草蝦(每公斤可售達30元美金以上)創造更大的養蝦經濟效益,展現草蝦養殖的另一可行的方式,但臺灣卻無此天然環境,充分的運用自然環境的優勢,那是較可被鼓舞的養蝦技術。中國大陸目前養殖蝦產量估佔全世界產量的40%,但我們可曾聽到,聲稱自己是 “養蝦王國”?從環境保育的觀點來看“養蝦王國”也不是什麼光采的字眼,倒是體認環境污染與養蝦密切的關係的現實狀況,從而利用科技開發出適當的技術,減低環境污染,改善技術增加養殖蝦的經濟價值及量產才重要而實際,同時基於未來養蝦一定會成消耗更大量電力能源的產業,若能從降低人造能源的消耗(如火力、水力及核能發電等)那對養蝦事業才真會有莫大的幫助。   到底臺灣的蝦類養殖產業該何去何從?未來的發展方向究竟在哪裡?其實筆者認為真正的重點在重新面對產業真正的困境,也就是從養殖環境的營造、生產品質的提高,很重要的從生產能正常成長的健康蝦苗踏實的做起。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必須要重新檢視臺灣蝦類養殖產業的缺口,認真的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才能在未來創造永續發展的空間。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最重要的關鍵在於: 一、病原感染不是大量死亡唯一的答案   由於沒有絕對病原,加上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環境惡化所引起,過去只著眼在病原防疫的策略已證實完全失效,許多研究也發現:只要在養殖過程中建立有效的環境與生產管理模式,就可以大幅降低大量死亡的風險。未來漁政單位與學術單位應針對大量死亡的觀念,進行推廣輔導,協助產業建立正確觀念,使養殖者能在蝦池發生問題前做適切處理。 二、建立適合商業化生產的蝦類養殖環境   近年來由於環境污染,海洋資源萎縮,臺灣周邊海域的水質已大幅惡化。此外,由於臺灣地小人稠,養殖區域過度集中,養殖環境與水質彼此污染難以避免。如何導入科技化管理,有效穩定養殖環境成為當務之急,例如產業與學術研究已證實,利用多樣化有益微生物不但可以有效穩定水質,減低病原物質感染的風險,更可對養殖蝦類的生理機能提供協助,有效提高產量。另外,如近幾年養蝦科技已逐漸排除營造植物性浮游的“水色”的養蝦方式,取代是以充分的氧氣供應,及強化蝦池循環及排污體系,維持蝦的健康而正常的成長,而有不錯的成果,這種超高密度的養殖系統已漸成蝦養殖的主流技術之一,這是養蝦的一項革命性改進,值得留意。【延伸閱讀】Oceanus投資新加坡Universal Aquaculture室內白蝦立體養殖場 三、建構機能性免疫營養管理技術   高密度養殖環境中,環境惡變緊迫會嚴重影響生理與免疫機能,一旦免疫系統崩潰,任何輕微的感染都會導致生物死亡。目前全球蝦類養殖產業均著眼如何提高蝦類非特異性免疫能力,因此如何利用免疫調節物質提高蝦類免疫能力,進而提昇蝦苗的品質,生產健康蝦苗及提昇養殖蝦的品質是未來產業最重要的方向。 四、培育能適應臺灣環境的健康蝦苗   蝦類養殖產業鏈的基礎在蝦苗產量與品質,由於多數蝦苗業者缺乏遺傳育種的觀念,致使蝦苗品質日益低落,且產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近年來興起的無特定病原感染蝦苗生產,由於無法提高育成率,且難以降低大量死亡的風險,已逐漸被產業所淘汰。學術單位近年來雖然不斷提出利用基因選殖等分子生物遺傳育種技術作為未來發展的方向,但在技術尚未成熟與對生態環境影響疑慮的狀況下,亦難以被產業界所接受。未來農業科技發展規劃中,應以協助業者進行種原引入,篩選對氣候變遷,對養殖環境緊迫耐受度高的種蝦,並配合遺傳育種技術的輔導,生產符合產業期待的健康蝦苗。有鑒於近年臺灣生產蝦苗品質良莠不齊,政府與學界更應協助業者建立蝦苗品質規範,不再以是否感染病毒作為唯一篩選標準,建立蝦苗活力,對環境變異耐受度以及攝食能力等標準,輔導建立透明化蝦苗交易平台,利用市場機制提升蝦苗品質。此外整合營養、免疫、生理等不同領域科研成果,針對種蝦人工催熟與蝦苗培育機能性人工飼料進行研發,除將可提高種苗品質與產量外,更可降低整體產業鏈發展瓶頸。我們運用免疫調節物來提昇觀賞蝦及各類蝦苗的品質成果顯著,也已進一步做更大幅的現場測試。 五、建構符合食品安全、適應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蝦類生產策略   近年來食品安全與氣候變遷等議題一直是國內農業發展的最重要議題,目前研究發現:良好的環境與健康的養殖生物,將可有效降低藥物使用,保障食品安全,而且對於溫度與環境的劇烈變化也能有較高的耐受度。未來政府除了應針對環境管理進行深入輔導之外,也應鼓勵研究學者加強養殖環境控管科技的研發,不但可以協助業者提高生產,更可以提高周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收成蝦的品質深深影響產品的售價,因此養殖蝦在收成當下的處理技術(包括收成及後續處理)是非常重要的。未來不含藥物污染或有機蝦的供給,亦是產業重要的商機。 六、降低能源的成本是未來養蝦的趨勢   為了穩定養殖環境,養蝦產業對於水資源與能源需求往往高於其他水產養殖產業,如何友善應用水土資源與能源,將成為日後蝦類養殖產業最重要的議題。近年來室內工廠化蝦類養殖技術的進步,雖然降低了部份水資源的需求,但卻得付出更多的能源成本。2016年巴黎協定生效後對於溫室氣體排放與能源應用的限制益發嚴苛,綠色能源已成為未來全球能源產業的焦點。臺灣蝦類養殖產業長期以來,習慣了以廉價的能源、水土資源換取經濟效益,卻也失去了產業永續發展的空間。未來農業發展應導入太陽能、風力等綠能源的應用。結合工程、建築、環保等不同領域研發成果,建立能適應未來氣候變遷衝擊,同時節能減碳的生產模式。目前國內許多動物飼育產業以及植物工廠,再利用太陽能提供生產所需能源,以及發展綠色農業生產基地上都獲得良好成效。臺灣蝦類產業要能永續發展,建立綠色產業鏈更是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   臺灣從不缺乏優秀的養蝦人才,在全球各地養蝦產業中也都可見臺灣人的身影,這是產業長期發展所累積最重要的資產,也是臺灣養蝦產業得以生存的最重要關鍵。這個產業今天需要的已經不是回復三十年前的榮光,也不是取得政府多少的補助,對臺灣養蝦產業而言,真正需要的是一條能永續走下去的方向。過去三十餘年產業發展的偏差起緣於學術界對大量死亡的錯誤理解與推廣。如今國內學術界,仍有不少的研究學者沈溺在自己建構的象牙塔裡,以為水族缸裡的研究可以帶動產業發展,總是拿著疾病的危害恐嚇政府與業者。殊不知由於其所創造的病毒引發大量死亡的理論,正是今日臺灣產業無法跟上國際發展的主因。今天的我們都在一個十字路口前,一個決定臺灣養蝦產業向下沈淪或是擺脫悲情的路口,在全球產業已逐漸認清大量死亡的主因在於管理而不在只限於病原感染,我們還要堅持只要沒有白點病毒感染,養蝦就會成功的謬論嗎?   臺灣該是把“草蝦王國”放下的時候了,未來的臺灣蝦類養殖產業再也不需要藉著破壞自然環境與資源去賺取貿易順差,破壞生態,竭澤而漁的產業只會讓全民蒙羞,子孫受累。在全球糧食危機一觸即發、食品安全議題沸騰與自然資源匱乏的未來,農業發展需要建立正確的方向,透過學術研究、產業參與以及科技發展,才能夠建立永續經營而且符合國人需求的蝦類養殖產業,亦能利用現有環境為全世界培育更多的養蝦人才,為國賺進更多“人力資源”的財富。期盼未來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能夠以更寬廣的態度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它,蝦類養殖產業才能走出過往的陰影,再度成為國人引以為傲的“綠色產業”。
陳秀男 終身職特聘教授
陳秀男 終身職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
蝴蝶蘭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2013/02/26
蝴蝶蘭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鄒篪生理事長 農委會企劃處 郭坤峰科長 蘭花產銷協會 高紀清理事長 明星蘭園 林明星負責人 一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簡維佐董事長 台糖精緻農業事業部 袁寶珠執行長 展壯園藝股份有限公司(台大蘭園) 賴本智董事長 世芥蘭業有限公司 馮文義經理 台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劉祐甫副董事長   財政部關稅總局資料獲得2011年度蝴蝶蘭之出口值28億9,258萬元,約占整體花卉出口產值之55.98%,2012年初估其產值約達39億元。因過去對蝴蝶蘭產業產值的界定也多以最終產值,對於過程中的產值並沒有相關調查,所以本研究透過專家判斷與出口狀況的比對確認樣本之代表性。因「精緻農業」為高品質農業,亦即資本技術密集、品質優良、符合衛生安全要求、具市場潛力,又能兼顧維護生態環境之農業。在此前提下,蝴蝶蘭產業惟逐漸朝向以科技化、精緻化和企業化模式經營,才能具有國際競爭力。本研究調查國內主要的49家蝴蝶蘭企業對產業的預期與人力需求,並經主管機關與產學研界共同確認本研究樣本的代表性。這些公司業務範疇涵蓋蝴蝶蘭育種、育苗、栽培、切花生產與盆花銷售等項目。在高階人力供給方面,本研究透過核心系所(園藝系)之系辦協助統計應屆畢業生流向蘭花產業之人數動向,並同時進行校園意願者抽樣調查。   在人力供給與需求的推估上,本研究結合「專家意見法」與「問卷調查」等兩階段的方式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大多數業者對中長期市場發展仍抱「持平」態度。而短期蝴蝶蘭景氣預測主要受到國際外銷市場開拓、主要市場經濟情勢、消費者喜好、防檢疫技術、栽培技術/設施技術與海運保鮮技術等影響。長期景氣則以能源價格、氣候變遷、生產基地成本與競爭者能量等因素影響為主。   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業主對技術管理類與駐外技術人力兩項職能人力最需核心科系,學歷以大專生以上為主,在招募上除前述兩類職能外,尚包括經營管理類人力有招募困難之瓶頸。另外蝴蝶蘭仍部份屬勞力密集產業,因此企業人力需求上其中低階基層人力大約占7成。在人力供給調查顯示核心系所之應屆畢業生流向蘭花產業之人數約占所有應屆畢業生之17 %。透過研究團隊進行產業說明會後,調查學生畢業後投入蝴蝶蘭產業之意願度為54.59 %。意願投入蝴蝶蘭產業之學生其背後因素主要為對該產業前景看好,以及自身能力勝任與成就感等考量。調查結果另顯示有意願畢業投入蝴蝶蘭產業之人才,主要欲應徵的工作性質以技術管理類為主,其次為經營管理類與駐外技術人員;受訪學生表示若能順利進入該職場,因應中小型蝴蝶蘭企業用才多元化之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欲增加之工作技能為產品設計規劃,其次為包裝儲運與廣告企劃等技能。【延伸閱讀】印度未來將擴大與以色列在農業與生物技術發展上之合作   在人力供需推估上將結合產業需求與供給的資料,結果顯示中高階人才部分,以樂觀景氣看待102至112年,推估每年投入84人,其供需之間仍有中高階人力缺口,但若持平景氣而言,中高階人力缺口不大,產業人才問題主要可能會在「學用落差」之重點。就基層人力部分,若以持平景氣看待,基層人力缺口每年平均約189人左右。   在蝴蝶蘭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上,本研究透過業界專家共識,認為蝴蝶蘭產業結構須轉型,以農企業帶領小農戶成長,提升花卉產品品質,才能以MIT的台灣品牌揚名國際。另外業者強調蝴蝶蘭組培自動化作業、瓶苗與成花(中間育成)的規格化、產學建教合作與技能認證、產業上中下游資源的水平整合、海外行銷人才需求等主管機關須重視之議題。屆於此,在人力政策方向之建議,本研究顯示人力缺口或是學用落差現象,或可透過人才培育、培訓、留任、延攬等政策措施加以彌補。   本研究透過各部會對於精緻農業或產學人才培育之現行措施蒐整,提出適用於蝴蝶蘭產業之可能人才育、訓、留、攬策略供決策單位參考,包括善用各部會現行人才培育方案資源,在人才培育方面,以建立人才共需調節機制,培育具專業與國際性移動人才為目標,包括: 學校招聘業界講師在農學院等核心科系增設跨領域課程包括RFID資訊管理、競爭經營與分析、行銷品牌與國際行銷談判等實務課程; 可透過跨部會產學合作資源,成立碩士專班或產學聯合申請方案,聘用中高階人才,提升人才產業技能訓練或實務經驗操作; 加強鼓勵學校辦理產業專題講座; 持續加強各院校提供產學建教合作管道,並設計較長時段(6個月以上)之產業實習學分; 推動MIT產學聯盟人才誘導機制,讓產業走進學校,建立「課程學分」、「教學設備」、「實習場域」之完善平台; 推動實習媒合平台計畫,媒合大專院校學生於寒暑假時間至法人機關及研究單位打工體驗; 鼓勵廠商參加研發替代役人才招募,提供役男在服役的同時也開發未來工作機會,讓廠商增加人才進入的管道。   在人才培訓方面,以培訓具社會適應力之跨領域人才為目標,包括: 落實教考訓用合一之人才培育,強化證照的舉辦與效用; 善用國科會對人才補助獎助學金方案與相關配套,協助學校或是產業的人才至產業國外有名學研機構(與蘭花產業有互動為主)研習; 持續鼓勵產業或是學校環境招收外籍人力或學生,建構雙語交流環境,增加本國學生說外語的信心度和語言能力; 產業對於政府所舉辦的相關研討會,設計鼓勵措施,安排人才利用公餘時間參加進修。   在人才留任方面以強化跨領域知能,重視自身對社會責任的承諾型塑適應社會的軟實力為目標,其包括: 產業鼓勵人才在外取得相關技能證照,取得給予加薪之誘因; 善用國科會與教育部人才培育方案,提供產業人力至海外機構培訓之優惠補助; 透過課內外學習活動,強化學生軟實力的型塑。   在人才延攬方面以建構國內雙語友善環境,鬆綁現行各項法規並檢討移民政策,消除在延攬境外傑出人才所形成之障礙為目標,包括: 鼓勵業者善用104、1111、518人力銀行或全國就業e網(免費刊登)等管道刊登求才廣告; 強化政府定期透過校園進行產業發展宣導說明會; 設立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資訊通報系統; 善用經濟部所建置之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網站結合,協助企業招攬國外人才來台服務; 增加企業在網路上的能見度和豐富網站內涵; 有條件鬆綁引進海外白領外籍人士須於海外工作滿兩年之規定,以因應新興產業或產業轉型發展初期所需,以彌補國內尚無法自行培育大量國際經營管理人才。   對於基層人力部分,本研究透過專家調查結果,顯示產業界對於基層人力運用,因蝴蝶蘭產業在組培作業多半需要基層人力投入,但該工作內容並無讓畢業生有太多前景或升遷管道,因此人力流動率相對較高。因此本研究建議: 應以較佳福利作為留任重複性作業人力的措施之一; 引入自動化系統管理大規模之蘭花生產,藉此解決基層人力投入不足的問題; 針對基層人力問題,最近政府(勞委會)已開設新移民工作專區,並開始著手開辦新移民專班職業訓練計畫,或可解決產業基層人力問題; 中低階人力之培育應做好證照的考用合一制度; 持續鼓勵教育部辦理技職在教育方案資源有助於技職體系人力職能培育。   以上人才政策措施希望能透過主管機關討論篩選過合適的方案進行推動,俾利於台灣蝴蝶蘭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報告檔案: 研究報告_蝴蝶蘭產業人力需求分析_20130105TA4
石斑魚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2013/02/26
石斑魚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國立海洋大學 李健全講座教授 漁業署養殖組 繆自昌組長 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 黃徹源執行長 慕洋生技有限公司 楊惠郎總經理 群海科技公司 林興瑞董事長 全興國際公司 吳寬裕副總經理 中華海洋生技公司 戴章皇總經理 1111人力銀行 金仁企劃長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鄭安倉教授 海洋大學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暨檢驗中心 冉繁華主任 龍佃海洋生物科技公司 戴昆財董事長 盛洋冷凍食品公司 蘇國泰董事長   財政部關稅總局資料獲得2011年度石斑魚之出口值36億6千萬左右,考慮內銷市場石斑魚總產值約為52億元,2012年初估其產值約達63億元。因過去對石斑魚產業產值的界定也多以最終產值,對於過程中的產值並沒有相關調查,所以本研究透過專家判斷與出口狀況的比對確認樣本之代表性。因「精緻農業」為高品質農業,亦即資本技術密集、品質優良、符合衛生安全要求、具市場潛力,又能兼顧維護生態環境之農業。在此前提下,石斑魚產業惟逐漸朝向以科技化、精緻化和企業化模式經營,才能具有國際競爭力。本研究調查國內主要的19家石斑魚企業對產業的預期與人力需求,並經主管機關與產學研界共同確認本研究樣本的代表性。這些公司業務範疇涵蓋石斑魚育種、育苗、養殖、資材開發與活魚銷售等項目。在高階人力供給方面,本研究透過核心系所(水產養殖系)之系辦協助統計應屆畢業生流向養殖漁業之人數動向,並同時進行校園意願者抽樣調查。   在人力供給與需求的推估上,本研究結合「專家意見法」與「問卷調查」等兩階段的方式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大多數業者對中長期仍抱「持平」態度。而短期石斑魚景氣最重要的因子,主要為替代魚種之因素;在民國105至112年則以國際競爭、周邊產業群落興起、育種與病害防治技術之突破等因素。   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除了人事行政與基層人力以外,其他職能上業主最需核心科系投入,技術管理類人才學歷以碩博士為主,其他職能以大專生為主(基層人力除外),在招募上駐外技術人員相有困難並希望由海外招攬人才之需求。另外企業基層人力需求上其中低階基層人力大約占21%。在人力供給調查顯示核心系所之應屆畢業生流向養殖漁業之人數約占所有應屆畢業生之14.2%。透過研究團隊進行產業說明會後,調查學生畢業後投入石斑魚產業之意願度為62%。意願投入石斑魚產業之學生其背後因素主要為對該產業前景看好以及薪資福利等考量。調查結果另顯示有意願畢業投入石斑魚產業之人才,主要欲應徵的工作性質以技術管理類為主,其次為經營管理類與駐外技術人員;受訪學生表示若能順利進入該職場,因應中小型石斑魚企業用才多元化之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欲增加之工作技能為產品設計規劃等技能。   石斑魚產業發展趨勢上,本研究透過專家會議討論顯示石斑魚產業結構須轉型,以農企業帶領小漁戶成長,提升石斑魚產品品質。短期規劃以台灣既有的育種育苗優勢,引導國際石斑魚養殖之規格標準,讓台灣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中心,強化技術資材整體輸出之服務經營模式,以提升MIT品牌之產業附加價值。另外業者強調冷凍食品加工自動化作業、魚苗的規格化、產學建教合作與技能認證、資材開發人才、經營管理人才、駐外行銷人才需求等主管機關須重視之議題。屆於此,在人力政策方向之建議,本研究顯示人力缺口或是學用落差現象,或可透過人才培育、培訓、留任、延攬等政策措施加以彌補。本研究透過各部會對於精緻農業或產學人才培育之現行措施蒐整,提出適用於石斑魚產業之可能人才育、訓、留、攬策略供決策單位參考,包括善用各部會現行人才培育方案資源,在人才培育方面,以建立人才供需調節機制,培育具專業與國際性移動人才為目標,包括: 學校招聘業界講師在農學院等核心科系增設跨領域課程包括產品設計與規劃、供應鏈管理、經營管理與國際行銷談判等實務課程; 可透過跨部會產學合作資源,成立碩士專班或產學聯合申請方案,聘用中高階人才,提升人才產業技能訓練或實務經驗操作; 加強鼓勵學校辦理產業專題講座; 持續加強各院校提供產學建教合作管道與相關配套,並設計較長時段(6個月以上)之產業實習學分; 推動MIT產學聯盟人才誘導機制,讓產業走進學校,建立「課程學分」、「教學設備」、「實習場域」之完善平台; 推動實習媒合平台計畫,媒合大專院校學生於寒暑假時間至法人機關及研究單位打工體驗; 鼓勵廠商參加研發替代役人才招募,提供役男在服役的同時也開發未來工作機會,讓廠商增加人才進入的管道。   在人才培訓方面,以培訓具社會適應力之跨領域人才為目標,包括: 落實教考訓用合一之人才培育,強化證照的舉辦與效用; 善用國科會對人才補助獎助學金方案與相關配套,協助學校或是產業的人才至產業國外有名學研機構(與養殖產業有互動為主)研習; 持續鼓勵產業或是學校環境招收外籍人力或學生,建構雙語交流環境,增加本國學生說外語的信心度和語言能力; 產業對於政府所舉辦的跨領域學程,設計人員進修鼓勵機制。   在人才留任方面以強化跨領域知能,重視自身對社會責任的承諾型塑適應社會的軟實力為目標,其包括: 產業鼓勵人才在外取得相關技能證照,取得給予加薪之誘因; 善用國科會與教育部人才培育方案,提供產業人力至海外機構培訓之優惠補助; 透過課內外學習活動,強化學生軟實力的型塑。   在人才延攬方面以建構國內雙語友善環境,鬆綁現行各項法規並檢討移民政策,消除在延攬境外傑出人才所形成之障礙為目標,包括: 鼓勵業者善用104、1111、518人力銀行或全國就業e網(免費刊登)等管道刊登求才廣告; 強化政府定期透過校園進行產業發展宣導說明會; 設立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資訊通報系統; 善用經濟部所建置之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網站結合,協助企業招攬國外人才來台服務; 增加企業在網路上的能見度和豐富網站內涵; 有條件鬆綁引進海外白領外籍人士須於海外工作滿兩年之規定,以因應新興產業或產業轉型發展初期所需,以彌補國內尚無法自行培育大量國際經營管理人才。   另一方面,對於基層人力部分,本研究透過專家調查結果,顯示石斑魚產業養殖戶的基層人力有高齡化現象,另因長期在水土資源有限情況下,設計良善配套措施與鼓勵機制,讓企業境外生產或可解決部分人力問題。另外傳統養殖工作內容並無讓畢業生有太多前景或升遷管道,因此人力流動率相對較高。因此本研究建議: 應以較佳福利作為留任重複性作業人力的措施之一; 媒合企業與養殖戶進行契作,引入工業管理系統進行養殖生產,藉此解決基層人力投入問題; 針對基層人力問題,最近政府(勞委會)已開設新移民工作專區,並開始著手開辦新移民專班職業訓練計畫,或可解決產業基層人力問題; 中低階人力之培育應做好證照的考用合一制度; 持續鼓勵教育部辦理技職在教育方案資源有助於技職體系人力職能培育。   以上人才政策措施希望能透過主管機關討論篩選過合適的方案進行推動,俾利於台灣石斑魚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報告檔案: 研究報告_石斑魚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因應世界潮流之我國農政策略及農業生技研發建議
2013/02/25
因應世界潮流之我國農政策略及農業生技研發建議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蘇仲卿名譽教授   我們必要注意的有關農業最新世界潮流有:(1) 包括農產品的國際貿易自由化;(2) EU管制GMO開始鬆綁。   二月下旬日本首相安倍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會談中,針對日方「有設定領域不開放」的條件下,日本願意參與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協商程序的建議,獲得美方以公報發表同意之事,成為日本媒體的頭條新聞。日本的工業界有強烈參加TPP的意願,但是,農業界強力反對全面開放農產品市場,尤其是稻農,其情況與我國相似。   我國與日本一樣,稻米已經不是唯一的主食作物,但是,依據永續國土經營的立場,是絕不能廢棄的傳統農產。因此,日本將要走出的TPP路線可以作為我國談判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最佳參考。【延伸閱讀】數據統計看出日本農業面臨的挑戰   因應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只有以農業經營型態的轉變而提升農民收入而無他,已在前文說明。為提升農業生產鏈的附加產值,必要採取的策略為農作物及其加工品的精緻化。其中,可發揮我國高科技能量而獲得最高利益者,應是分子農場與牧場體系的建立與運作。去年的諾貝爾獎生理與醫學項得主發明的iPS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技術,有可能發展為優良家畜及GM家畜的複製技術。利用iPS細胞的動物複製,應是我國生技專家立即着手的研發項目。此外,優良GM種苗與無後代GM魚苗之生產,將成為高價農產出口品。
蘇仲卿 名譽教授
蘇仲卿 名譽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