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電子報 農業趨勢獨享報 農業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7 農業趨勢獨享報
電子報檔頭
排版儲存格
Logo
標題
Vol.25 Fri Jan 26 2018
若無法正常瀏覽,點此看
網頁版
3D體感技術應用於動物即時監控與體重測量
進行農場管理時,動物體重是日常健康監測的重要指標,但受到人力與時間限制,無法於短時間內重複進行個別動物的測量。故法國正努力研發更便宜、更方便的新型設備取代老式的秤重籠,以便進行這些例行性的動物體重測量。在法國Romillé的IFIP實驗站與Advansee公司合作開發了一個原型裝置,該裝置由位於畜舍建築走廊的支架組成,其約長3公尺,寬1.80公尺,高...
小型且便於攜帶的高靈敏食品過敏原檢測器
人體對某些食物會產生不良反應,包含搔癢、腹瀉、水腫等輕重不一的自體免疫症狀,因此需嚴格避免接觸過敏原。然而考量現今社會採買食物與在外用餐狀況,欲完全避免問題食物非常困難。故哈佛醫學院與麻省總醫院合作,開發了鑰匙圈大小的簡易檢測器iEAT (integrated exogeneous antigen testing),由袖珍型檢測器、電極片和一次性試劑盒等三...
奈米技術應用於新型樹木病害之快速檢測開發
位於明尼蘇達州的食品、農業與自然資源科學學院(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ollege of Food,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 Sciences;CFANS)的助理教授Abdennour Abbas和他的團隊開發了新技術,提供了較為經濟快速的診斷方法,橡木萎凋病(Oak wilt)是一種...
甜高粱作為生質燃料的利用潛力
高粱收成後會先送到位於佩里的工廠處理,其中莖部汁液富含糖分,可由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直接發酵成乙醇;而殘渣則可另外加工做成糖類發酵的原料,經過酵素預處理及糖化後由大腸桿菌發酵得到乙醇。合併兩者計算,每英畝甜高粱能生產1000加侖乙醇。,近年來因國際原油供需不穩定和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影...
降低石斑魚生產感染風險,用模場管控每個環節
石斑魚屬於高經濟魚種,但因石斑魚容易感染致命性疾病,也讓相關業者頭痛不已,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帶領研究團隊從民國99年投入石斑魚模場技術建立,期望能夠解決疾病問題,近兩年團隊還引入智慧化管理、開發新魚種完全養殖技術,試圖為不穩定的石斑魚市場開拓出一條新路。 透過模場建置,期望達到三防目標...
農科產業全球運籌,加速生物農藥產業化
我國具有深厚的農業科技研發及應用之基礎,但能量散佈在產者、研究機構、大學校院,為增強國際貿易競爭力,必須透過整合加強各方合作模式,以建構產業價值鏈。 因此,農委會於2014年啟動「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並由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農科院)擔任跨領域產業化平台,協助整合上中下游研發能量,以增強業界技術面補強、整合研發及加值的國際化發展 ...
站穩基礎科學研究,全功能智慧水族套缸讓養觀賞魚一次上手
1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有馴養金魚作為觀賞用途,隨著科技進步,觀賞水族的範疇已經不僅限在過去認知的金魚,也拓及到蝦類、貝類,甚至是頭足類。 但近年來大家逐漸重視觀賞水族生物的原生棲地保育問題、能否適應水族缸內的生活環境,以及這些生物有沒有經濟價值,各個專家學者開始投入提升觀賞魚產業技術的研究...
植物適用的可穿戴式裝置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汙染的影響下,農業生產面臨重大挑戰,然而全球人口數量仍持續上漲,為了在維護糧食安全、因應氣候變遷、維護天然資源利用之永續性與生產利潤上達成理想平衡,智慧型農業為未來發展之重要目標,期望藉由有效資源分配與利用,提升傳統農業的生產效率...
加速植物育種新技術
近年來幾種主要作物的產量改良速度已經進入停滯期,但全球人口仍日益增長,加上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使產量提升受到侷限,人類面臨著培育高產作物的巨大挑戰,因此科學家們朝向基因測試、環境改良、品種篩選等不同方式努力,以期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澳洲昆士蘭大學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和悉尼大學 (University of Sydney)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項稱...
人工智慧將幫助農民提早發現作物疾病
早期鑑別作物病害需依靠專業人士進行肉眼觀察病徵,通常發現時病害已造成田間地區一定程度上的損害,且大面積專一性種植的田地觀察不易,所面臨之病害損失可能更高;因此發現病害時間越早,越能降低產業風險,並有利於精準用藥,減緩周遭環境負擔。 一般的NDVI圖像可以利用紅光與近紅外光的反射以反映某地區的植被數量與生長特性,然而一旦被上層作物遮擋,就無法顯現出下方潛在的作物...
訂閱電子報
│
取消電子報
農業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7-2024
本報由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