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檔頭 Vol.33 Fri Sep 28 2018
若無法正常瀏覽,點此看網頁版
 
農業趨勢獨享報
 
專屬推薦
文章列表圖示 法國三項農業智慧化創新技術
    自動化機械發展已有數十年,工業上常使用機器人幫助進行精密且重複性高的作業,提升製造業工作效率。近年來,隨著研發水準逐漸提高,部分廠商也逐漸拓展機器人於農業的服務,包括除草、氣候預測或作物監測等。在法國的850,000位農民中,有79%的人使用互聯網(internet),70%的人會使用智慧手機的專業應用程式,此現象對於初創企業而言,代表農業市場的巨大需求...
文章列表圖示 乳牛養殖價值計算,增進選種效率
    有鑑於人們對高脂肪乳品的需求增加,高脂肪品種價值將逐漸上升,如何選育高產量的牛隻作為未來生產所用,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然而,只有母牛才能夠泌乳,若只根據母牛表現出的遺傳特徵進行選種,則需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經濟成本,因此育種與選種技術對酪農而言是個極高的門檻。 為此,紐西蘭公司DairyNZ推出了「育種價值指數(Breeding Worth,BW)」評估技術...
文章列表圖示 海鮮甲殼新應用-殼聚糖防銹新用途
    低碳鋼易於接受各種加工如鍛造,焊接和切削,常使用在需要強度、硬度和耐磨性的金屬零件上,但卻容易發生鏽蝕,使得強度降低。一般常用化學防鏽劑進行表面暫時性的防鏽作業,然而防鏽漆脫落後可能對環境造成危害,故需要開發更加環保的防鏽材料...
文章列表圖示 含有薑黃素的奈米載體可緩解高眼壓引發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損傷
    青光眼的發生常伴隨著不同病因,但都會造成視神經的萎縮或凹陷,使得病人的視野缺損或縮小。多數的青光眼病人是屬於原發性,目前所了解的醫學知識無法找出原因;也有部分病人是由於母體感染造成的先天性青光眼,或是因為外傷、眼內發炎、或各種眼睛手術後的併發症,都可能引發青光眼,此種症狀影響全球6,000萬人,並造成840萬例失明...
文章列表圖示 法國Aryballe開發的生物傳感器-人造鼻,可幫助產品品管並輔助新產品開發
    生物感測器(biosensor,又名生物傳感器)是一種分析特定組成分的裝置,一般生物感傳器具生物感測區(bioreceptor)及生物訊號傳輸轉換區(biotransducer)兩部分。生物感測器的偵測原理是將生物感測區偵測到的生化反應(例如:酵素催化、抗體抗原免疫結合)訊號產生之電化學...
文章列表圖示 酵母生產防腐添加劑的應用潛力
    食品保存具有多種方式,包含低溫、脫水、真空包裝、高溫、使用食品添加劑等,用以減緩食品本身劣變與微生物與毒素滋生,防止食源性疾病產生。目前市面上常用的防腐添加劑包含己二烯酸類、苯甲酸類、亞硝酸鹽等,可於法規規範下適量加入食品中以延長保存期限,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食用過量的人工添加劑易對健康造成危害...
文章列表圖示 使用智慧型手機對牛隻進行秤重
    監測牛隻重量與其健康管理息息相關,傳統上須將動物個別驅趕至固定式或移動式的磅秤,然而大規模畜牧業因其管理動物數量眾多,不易於短時間內反覆量測體重,且其中所耗費的人力與時間成本較高,動物於秤重過程受到人為干擾,容易使其出現緊迫或高壓反應,進而影響心理與生理健康狀態,人員於作業過程也可能面臨受傷風險。 匈牙利公司Agroninja則考量到智慧型手機的便利性...
文章列表圖示 基因工程提升光合菌的固氮活性
    早期農民進行耕作時,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進行休耕,於土地地力恢復後再進行下一波種植。隨著人們對於糧食的需求量提高,重複使用同一塊土地種植作物會快速消耗地力,需要依照土壤性質、作物需求與環境變化適時提供肥料,才能確保植物生長良好;但肥料施用後並不完全被植物吸收,反而易受到雨水逕流、微生物利用或其他因素而損失,反而造成藻華等環境汙染...
文章列表圖示 利用海洋微藻開發魚飼料,使養殖漁業生產更具永續性
    目前全球人口仍然持續增加,對於蛋白質等營養素之需求將會越來越多,但海洋資源枯竭問題也越加明顯,為有效維持人們所需要的蛋白質來源,近年來利用天然水面或人造池塭進行計畫生產之水產養殖產業成長非常迅速。人工飼料是集約式養殖所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達,水產養殖動物成長所需之食物量也逐漸增加,而魚粉和魚油為魚飼料中主要成分...
文章列表圖示 美國康乃爾大學推出最新的葡萄品種-Everest Seedless
    美國康乃爾大學現今推出了更大的無籽葡萄新品種-珠穆朗瑪峰葡萄(Everest Seedless),Everest Seedless是1998年培育出的雜交品種,其親代來自於康考特(Concord)、尼亞加拉(Niagara)、喜樂(Himrod)和Ontario品種。 Concord是目前市面上最多人食用的葡萄品種之一...
 

訂閱電子報取消電子報
農業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7-2024
本報由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