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開發具抑制斑衣蠟蟬潛力的兩種真菌防治方法

2019/05/08 @國際

摘要

斑衣蠟蟬原屬於中國、臺灣和越南等地的昆蟲,在北美地區屬於入侵種,現下已侵入北美七個州。康乃爾大學研究團隊研究指出真菌Batkoa major和Beauveria bassiana可能有殺死斑衣蠟蟬的能力,或許具有做為生物防治劑開發的潛力。

示意圖

開發具抑制斑衣蠟蟬潛力的兩種真菌防治方法

  斑衣蠟蟬(Lycorma delicatula)是一種原產於中國、臺灣和越南等地的昆蟲,取食植物的種類廣泛,包含葡萄和蘋果,但在北美地區屬於入侵種,2014年時首次在賓州(Pennsylvania)東南部發現,並已擴散到附近七個州。而紐約擁有近50億美元的葡萄相關產業,也是美國第二大蘋果生產州,目前在紐約偶爾會發現成蟲,雖然族群數量還未明顯擴大,仍需準備與開發相關的防治技術。

  入侵種因缺乏天敵,因此能夠於短時間內迅速提高族群數量,採用生物防治法是較為環保的抑制方式,一篇由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主導的研究指出,當地的真菌Batkoa majorBeauveria bassiana可能有殺死斑衣蠟蟬的能力,或許具有做為生物防治劑開發的潛力。【延伸閱讀】土壤微生物如何幫助植物抵抗疾病

  研究人員於2018年時觀察了一處位於賓州的蘋果園,並在死去的斑衣蠟蟬中分離出可能具有感染力並造成蟲體死亡的真菌菌株。經過遺傳技術鑑定後發現,在所有樣本中,73%的蟲體含有B. major,剩下的27%則含有B. bassiana,在樹幹上死亡的蟲體大多是被B. major殺死,比率高達97%,而在地上的蟲體被B. majorB. bassiana殺死的比率各為51%和49%。其中B. major會產生假根(rhizoids),能將蟲體固定在特定位置,並釋放大量孢子;B. bassiana則是覆蓋大量孢子於蟲體上,這些孢子可經由直接接觸或雨水進行傳播。

  一般的昆蟲流行性感染疾病通常是由一種主要的病原菌攻擊宿主,但此次研究則有兩種真菌感染成功,未來或許可以研究此兩種真菌與寄主的交互關係,提供控制入侵種昆蟲擴散時的參考方案。

  相關研究獲得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檢驗局與林務局的資助,報告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為PNAS)。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