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利用全基因組關聯性分析標記天然遺傳抗性基因,解決大豆蚜蟲害問題

2018/09/13 @國際

示意圖

利用全基因組關聯性分析標記天然遺傳抗性基因,解決大豆蚜蟲害問題

  美國是目前全球第一大大豆出口國,種植地區分布於中西部各州,是當地相當重要的經濟作物。除了氣候變化以外,病蟲害也可能造成農產品災損,大豆蚜(soybean aphid,學名Aphis glycines)引起的蟲害便是其一,為此若能降低大豆蚜的族群數量,便能減少經濟損失。

  大豆蚜原生於亞洲地區,北美地區於2000年才在威斯康辛州被記錄。大豆蚜的生活史有部分時間是在大豆植株上。目前的防治方式除了透過農藥及非農藥資材的方式施用之外,選拔具病蟲害抗性的物種抑是對抗大豆蚜的方法。雖然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式將具抗性的遺傳物質直接轉殖到大豆上,但隨著目前民眾與各國政府對基改作物的疑慮,該技術的施用仍需評估,因此現行可行的方法是透過分子性狀選拔的方式找出相關的抗性基因。

  科學家在早些年前即發現某些大豆品系與抵抗蚜蟲相關的基因,稱作大豆蚜抗性基因(aphid resistance genes, Rags),具該性狀的基因可有效的降低大豆蚜在葉下產卵拓殖的機會,選拔出具Rag基因或與Rag基因關聯的性狀,可暫時解決蟲害問題。然而如同施用農藥逐漸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一樣,經過幾個世代後,具抗性的大豆蚜將又會拓殖其族群量,人們又將面臨大量具抗性的大豆蚜族群。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藝暨植物遺傳學系(Department Agronomy and Plant Genetic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副教授Aaron Lorenz及其團隊將1000多種已知的大豆品系進行全基因組關聯性(Genome-Wide Association)分析,利用統計方法,標記(map)特定染色體區域與蚜蟲抗性具統計上相關的基因。Lorenz與其同事利用這個方法找出一些先前研究未被標記,而其中具潛在抗性的候選基因。目前該研究團隊仍須針對這些區域加以研究。該研究提供了具抗性的候選基因供後人進行病蟲害防治的相關研究。【延伸閱讀】利用微針萃取技術快速獲得植物組織中的病原DNA

  本研究由明尼蘇達州大豆研究及推廣委員會(Minnesota Soybean Research and Promotion Council)、明尼蘇達州入侵陸生植物及害蟲中心(Minnesota Invasive Terrestrial Plants and Pests Center)提供經費上的協助。該研究成果已於8月初發表在<The Plant Genome>。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