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快速城市化下 「氣候智慧型糧食供應鏈體系」日趨重要

2016/12/01

示意圖

快速城市化下 「氣候智慧型糧食供應鏈體系」日趨重要

快速城市化下 「氣候智慧型糧食供應鏈體系」日趨重要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張靜貞教授

  根據國際糧農組織(UN FAO, 2009)的推估,至2050年全球人口將由現在的73億人增加到97億人,而這增加的24億人並不是平均地散布在農村各地,絕大多數都因工作需求而往城市地區集中,導致快速的城市化( Rapid Urbanization)。而這快速城市化的現象在亞太地區特別嚴重,屆時全球的22個超級城市有13個在亞太地區,印度孟買市人口將達四千兩百萬,為世界第一。我們鄰國菲律賓的馬尼拉市人口將增加到二千四百萬,比整個台灣人口還多,排名世界第十二位(Global Cities Institute, 2014)。

  在自然資源有限、極端氣候衝擊、城市居民飲食嗜好與習慣急遽改變下,如何養活這些聚集在城市的龐大人口,特別受到APEC 糧食安全部長們的關切。甫於秘魯落幕的APEC 糧食安全部長會議通過「皮烏拉糧食安全部長宣言」,當中特別強調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光靠糧食增產是不夠的,還需一個公平且有效率的糧食供應鏈體系(APEC Food System)。

  歐盟「展望2020計畫」(HORIZON 2020)有關糧食與營養安全議題的研究重點,已經由過去強調生產型農業(Production Agriculture)的框架,延伸擴大為包括生產、批發、加工、倉儲、物流、量販、超市及消費的「永續糧食供應鏈體系」(Sustainable Food System),其所涉及資源與環保議題均非勢單力薄的農民所能獨力解決,必須引進創新的供應鏈軟硬體科技,也必須進行跨部會的整合,排除現有法規的限制,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途徑。

  另外,這糧食供應鏈體系中有多少農業從業人員(包括農漁民、加工運銷業者、檢驗檢疫等)及相關利益關係者(Stakeholders)的小心呵護,而這種綿密鏈結關係是建立在彼此互信的基礎上,但也很容易受極端氣候變遷,甚或政客所謂「菜蟲」的挑撥而造成斷鏈。

  居住在城市的消費者是否清楚了解,農產品運銷過程(包括集貨、分級、儲藏、加工、包裝、運輸、買賣、運銷金融、風險負擔等)比工業產品更為複雜、冗長,且風險更高?每天凌散於全台各產地小農的果菜,如何透過公開、公正、確保食品安全的糧食供應鏈體系,全年無休地滿足居住在台灣六都眾多消費人口的需求?這的確是個龐大工程,但同樣也潛藏著無窮的商機,更提供居住在都市週遭眾多人口就業與創業的機會。

  為對抗全球變遷與氣候異常,政府除了確保糧食供應無虞外,也要正視城市居民飲食嗜好與習慣的改變,施政重點應由偏重上游的「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擴大至跨部會「氣候智慧型糧食供應鏈體系」(Climate-smart Food Supply Chain System)。上游生產端的氣候智慧型農業(例如智慧農業4.0所強調的精準農業、設施農業、耐旱耐淹耐雨的育種等)固然重要,但中下游與供應鏈端的科技研發、食品安全檢測設備之投資與大數據資料整合與管理也不容忽視。

  台灣美夏秋颱風過境,往往造成主要產地農損與蔬果價格暴漲,地方農業氣象失準、果菜倉儲管理失靈、果菜進口商比中央氣象局的預測還利害等謠言滿天飛,連果菜批發市場也不能倖免,被貶抑成菜蟲、菜商大賺災難財,讓小農的血汗錢賠光光,好像是「市場失靈」,煞有介事。其實,在快速都市化、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我們應多觀察並學習歐盟的經驗,揚棄過去過度強調生產型農業的思維,應強化跨部會「氣候智慧型糧食供應鏈體系」的建立與有效管理,研擬更開放且包容性的農產品貿易政策,並透過APEC的平台與各會員體結盟,共同來降低氣候風險造成的衝擊,才是因應氣候變遷、福國利民的上策。

張靜貞
張靜貞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